close

以下轉貼自 http://www.douban.com/note/100280774/  maccamania的日记 , 很棒的文章.


耐心看完,你會對beatles 會有更深的認識



Remember,As A Beatle  2010-11-12 15:36:39


【"Here Today"】

2010年10月9日,John Lennon如果活着,就已70周岁。
2010年12月8日,John Lennon已经去世,整整30周年。
2010年,英国杂志《Q》的John Lennon纪念特刊上,记者希望Paul用一句话概况John,他回答:
“他是一个狂野、迷糊的天才,是我有幸能一起工作、一起散步、一起交谈,偶尔的,能一起安睡的人。”





【“我不想死,也不想受到什么身体上的伤害,只想着等着世界被翻过来。”】
——John Lennon,1969

时间回转到1957年,John Lennon还只是利物浦街头的一名不良少年。他的中学成绩单上曾被写上这样的评语:“无可救药,简直是班上的丑角,风评极糟,他完全是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”。
他讨厌一切规矩,爱的是当老大,出风头,挑衅,讲黄色笑话,和对女孩恶作剧。借和偷几乎是他财产的全部来源,更通常的情况,则是从他的“那些跟班身上占点便宜”。
“当我17岁的时候,我希望能来场地震,或者革命什么就好了,这样我就可以到外面肆无忌惮的偷东西了。那时我想着,我才17岁,反正一穷二白,没什么可以失去的。我不想死,也不想受到什么身体上的伤害,只想着等着世界被翻过来。”

他少年时的女友,后来的妻子Cynthia曾这样评价:“John想出人头地,他需要观众,而他总是不缺观众的,因为他与众不同。”
John Lennon比谁都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。他野心勃勃,渴求成功,然而具体应该怎样做,他还摸不着头脑。
他擅长的是对万事不屑一顾的态度,异想天开,画卡通,和满是双关语的诗歌,然而这些如果要直接变现,似乎都不太容易。
“尽管我总觉得我会成功,有些时候还是会稍有怀疑。但我知道,成功终究会来临的。但说实话,除了想变成行为古怪的百万富翁以外,我其实弄不明白自己想做什么。我甚至幻想过靠娶一个百万富婆来达到我的目的呢。我一定要变成百万富翁,要是不靠偷、骗就没办法办到的话,那我一定去偷去骗。”

幸而在中学里的最后一段时间,他又有了一个更重要的新爱好。
音乐。摇滚乐。


【“就是那天,就是我遇到Paul的那天,事情开始动了起来。”】
——John Lennon,1969

1957年7月6日的利物浦圣彼得教堂,是乐评人笔下“摇滚乐的历史”,John Lennon自己那一天的记忆,竟也难得的没有犯糊涂。
“那一天,Mimi(John的姨妈,养母)对我说,‘你已经是个彻底的不良少年了’。就是那一天,我遇到了Paul。”
“那天温暖而阳光灿烂。那天的事,我们俩都记得清清楚楚。”

那一天John Lennon还差三个月就满17岁,他和他的乐队得到了在教堂的游园会的高台上表演。他忘词了,当然他从来记不住。像往常一样他开始自己胡编乱造,“来,来,宝贝和我一起”变成了“去,去,去到感化院里”。而台下,一个因朋友“有很多漂亮女孩”的建议而赶来的、刚满15岁的中学生Paul McCartney,却就此挪不开眼睛。

表演结束后,Paul前往后台与John见了面。左撇子Paul零时改装了一把吉他,秀了几首歌。微醉的John,则带着他那种下午惯有的脾气,斜靠在了Paul肩膀上,呼吸中带着酒气。
习惯性当领袖的John Lennon,思考着是否该让这个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娃娃脸少年加入乐队,“在此之前,我一直都是绝对的领袖,而现在,我得思考如果Paul进来事情会如何发展了。我能不能控制得住他?但他真的很棒,值得拥有。而且他长得很帅,像Elvis一样,我喜欢他。我放弃了自己单干的想法,选择了最强的一种形式——和Paul平等。在第一次会面之后,我问他想不想加入。第二天,他给了我‘Yes’。”

“再回头看看那天拍的照片,我可真是个相当年轻的小伙子。”
“就是那天,就是我遇到Paul的哪天,事情开始动了起来。”




【“我们要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都放上去——无论是什么情况。”】
——John Lennon,1980

对于Paul McCartney,学校里的课程大都十分简单。他十分顺利地考进入了利物浦最好的文法学校,经常名列前茅,英文好,数学好,连拉丁文也很好,即使是上学的公车上才赶出来的短文,也足够拿高分。他知道自己的非凡魅力,也万分善用,老师同学都喜欢他,一直选他为学生领袖。即使是青春期的发胖也从没能抵挡住女孩们对他的仰慕,15岁的就成了班上第一个有性经验的人。他总是笑脸迎人,情绪却变化无常,虽然早就因为“很能搞事儿”而名声在外,但却有“捣了一个惊天乱子之后却看上去仍然像天使那样招人喜欢”的本事,总能避免惹上麻烦,让别人带他受过。

McCartney一家经济拮据,住在救济房里的双亲希望他能善用自己的聪明,好好读书进大学,将来做律师出人头地。
然而,他真正想要的是“女人,钱,和漂亮衣服”。他渴望的是叛逆,是刺激。
比他大两岁的John Lennon是如此懒散、自信、狂妄、主导,对自己的出格和反叛大言不惭,引以为傲:“我的态度,是让每个男孩的父母,全都会说‘离他远点’的那种。Paul的爸爸总是试图在我背后想把我踢出去,他会和Paul说,‘你能不能别和John混在一起?他就是一堆麻烦。’”
“我就是那坏影响的根源,最年长的那个,是第一个齿轮。”
John的“坏影响”对Paul有着如此致命的吸引力,“我崇拜他,他对我来说是大孩子。一旦我和John开始熟悉起来,一切就全都改变了。从那时起,我开始往一个全新的方向前进。”

两个男孩一起恶作剧,一起偷唱片,一起抽烟,一起把女孩儿,然而更多的,在Paul的父亲去上班的无数个下午,一起逃学的Paul带着翘课的John回到家,两个人,两把吉他,舒舒服服地坐下,听歌,练琴,创作。
“我们抽着我爸的烟斗,喝着Typhoo牌的茶,感觉像两个成年人一样。虽然其实那味道实在不咋样。我们抽烟、聊天,然后弹会儿我爸爸的钢琴或我们的吉他。我们会弹一段要么你知道、要么我知道的歌,John和我相互展示、教给对方自己所知道的。我们面对面坐着,拿着自己的木吉他,感觉棒极了。我不用在脑子里想歌,只要看着John就好了。John坐在我对面,好像一面镜子,这可是个创作的好方法。”
他们赶在Paul的爸爸回家之前把水烟味道驱散,离开家,以免被抓到。

也就在那时,他们决定写下的所有歌曲都不分彼此,联合署名。
“Paul和我15岁的时候做了这个约定。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过法律之类的约束,这只是在我们决定一起创作的时候的一个约定罢了。我们要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都放上去——无论是什么情况。”(John)
两个十几岁的少年就这样在自家房间里,模仿着自己的偶像,创作了几百首后来被他们自己认为是“垃圾”的作品。Paul把它们都记在了他的小本子上。“本子每一页的开头都总是写着‘又一首Lennon/McCartney的原创’,下一页再是‘又一首Lennon/McCartney的原创’。”

两人的创作才能却从这些“垃圾”中成长了起来,而John与Paul两人的合作默契,则磨练得更加天衣无缝。几乎所有与他们共事的人都曾提到,两个人的灵感和协作简直就如本能一样,两个人自己都意识不到,却让旁人瞠目结舌。无论是在巡演途中的飞机上,火车上,卡车上,轿车上,甚至表演的后台,两人常常就突然从众人眼中消失,随后被发现正一起躲到一旁创作。

六十年Beatles月刊上的Lennon/McCartney歌曲小卡通
六十年Beatles月刊上的Lennon/McCartney歌曲小卡通


乐队里的前成员曾担心Paul会将John取而代之,“但事情不是那样发展得,他们一拍即合。”
John做事总是随随便便、毛毛糙糙;Paul却总是随身带着记事本,注重细节,条理明晰。John常常迟到,赴约时的样子也如同刚从床上爬起来;Paul则完美主义,总是很准时,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净净,洗脸的时候连耳朵后面都会很认真。没有钱对于John来说很要命,但他依旧大手大脚,对金钱毫无概念;Paul则细心的规划每一分收入,为了目标省吃俭用。

他们貌似南辕北辙,却又殊途同归,个性互补,目标一致,野心勃勃,自信满满,对音乐和未来充满了憧憬与热情,“尽管John一心想使乐队成功,但他总是很容易一件事没有办完就开始计划另外一件事,无法专注。他需要Paul督促着他,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朝着一个方向前进。他们两人极其互补。John需要Paul注重细节和坚持不懈的品质,而Paul需要John别具一格、推陈出新的思考方式。一起写歌的时候,Paul稍柔和的旋律和John激昂、带有挑战意味的曲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。”
“从那时起,他们就已经意识到,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彼此。”(Cynthia)





【“To the toppermost of the poppermost!”】
——The Beatles,1960s'


“即使John比我大两岁,而我也还只是个孩子,但我们的脑子里,想的是同样的事。”
“我们想出名。”(Paul)

他们不断地参加各种选秀,不管比赛有多烂,然而却依旧频频失败。
为了挣得更多的钱,他们的表演场地从学校礼堂逐渐转移到了各种俱乐部。他们在一家脱衣舞俱乐部表演了好几场,更多得被介绍到利物浦各个斗殴盛行的舞厅下层舞厅,在横飞的拳头中誓死保护着自己的乐器。

1960年,他们争取到的第一次巡演机会是给一个刚出道的三流歌手做伴奏,大篷车的挡风玻璃碎了,他们不得不叠在彼此身上取暖,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。
然后他们去了汉堡,当时世界上最出名的红灯区,每天表演七八个小时,醒着的时候在唱、在喊、在叫、在跳,周围是性、药物与暴力。他们的床被塞进了一家电影院的后台,一个丑陋、拥挤、没有窗户、没有暖气、没有粉刷,只在天花板上有一只光秃秃的电灯泡照明,如同“加尔各答的黑洞”的走道尽头,“一个破破烂烂的跳蚤窝”。他们每天很晚才睡,第二天一早就被电影院的早场声音给弄醒,然后在“电影院里最干净的地方”——床隔壁的女厕所里刮胡子、洗漱,整理仪容。

John Lennon,Paris,1961——by Paul McCartney

1961年,21岁时John曾觉得自己老了,不能再做明星,于是揣着生日时得到的一百磅,拖上Paul搭便车去了巴黎。两人穿皮衣,带礼帽,买披肩和喇叭裤,吃着牛肉汉堡喝着香蕉奶昔,模仿者巴黎街头的欧洲文艺青年,在左岸蹉跎了一个星期,带着德国朋友给他们剪的新发型——后来随着Beatles闻名世界的moptop,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利物浦。

后来他们被选为利物浦最佳地下乐队,在当地越来越红。一个唱片店老板Brian Epstein找到了他们,迷上了他们,和他们签约做了他们的经理人。
他们换上了西装,打上了领带,收敛了野性,录了一盘盘小样寄往伦敦。Decca唱片在面试之后回绝他们说,“吉他音乐已经过时了”,然而更多的时候,他们的样带是直接而简单的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。
“当我们低沉沮丧,觉得前途茫茫,我会说:‘我们要去哪儿,伙计们?’他们会回答:‘To the toppermost of the poppermost!’,然后,我们就重新振奋了了。”

1962年的春夏之交,EMI的一位不得志的制作人George Martin给了他们面试的机会,他被四个男孩感染力与幽默感打动了,不久就签下了唱片合约。
年底,Beatles的第二支单曲《Please Please Me》刚刚录制完成,George Martin在录音室里宣布:“男孩子们,你们刚刚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支冠军单曲。”次年1月,单曲发行,36天后攀至第一。3月,Beatles第一张专辑发行,在英国排行榜上创纪录的连续30周名列榜首。
预言兑现,神话开始。
而伯乐George Martin,如今是流行音乐界的第一批爵士,是Billboard上拥有最多冠军单曲的制作人。

1963年,每天的头版上,都是一群群欧洲各地为The Beatles疯狂的女孩们在尖叫、哭泣、晕厥,试图冲警察的防线,有一个新词为此诞生:Beatlemania(披头狂热)。

12月,Beatles尚未在美国发行的单曲《I Want to Hold Your Hand》因一位小姑娘的点播,在华盛顿电台播放,电台的热线立刻被听众打爆,一个小时之后,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,它被一次次的重播,以燎原之势在美国迅速的蔓延开来。歌曲流行的热度使唱片公司不得不被迫提前了它在美国的发行日期,过大的订单量让他们甚至找来了其他公司帮忙压盘。《I Want to Hold Your Hand》成为历史上卖得最快的唱片。不久后,随着Beatles乘着飞机前往大洋彼岸,“Beatlemania席卷美国”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条,Billboard甚至出现了1-5名全都是Beatles歌曲的奇景。

1966年,站在世界流行的屋脊的他们却累了。
太过狂热的歌迷,不断重复的记者会都让他们疲惫不堪,充斥着尖叫的演唱会上他们甚至无法听见自己的演唱。
8月,当Beatles在旧金山烛台公园演唱会落幕时,所有的观众都不知道,这是Beatles的最后一场商演。


San Francisco,1966


【“All You Need Is Love, Love, Love is All You Need”】
——John Lennon,1967


从出道起就马不停蹄的Beatles终于有了休整的时间。
John和Paul分别与妻子和女友度了个假,随后John参与了电影《How Do I Won the War》的拍摄,而迷上了古典音乐的Paul,开始在George Martin的帮助下,尝试着用管弦乐为电影《the Family Way》制作配乐。

而曾经3年出了7张专辑的Beatles,空挡了9个月。
一时间,谣言四起。
这不是“The Beatles泡沫要破裂”的传言第一次见诸于报端,在Beatlemania诞生的那一天起,这个猜测就没有停止过。
这也不是“The Beatles要解散”的传言第一次蔓延了,早在一年前,Paul独立完成《Yesterday》的创作、演唱和演奏时,歌迷们就惊恐着担心他会单飞。而这一次,John和Paul真的各干各了。

曾经,Paul可以说,“我们对彼此很了解。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了解对方”,而巡演的终止,让两人不再一起生活,到现在,这仍被很多人认为是Lennon/McCartney拆伙的开始,有工作人员信誓旦旦的说,“从那时起,John和Paul之间家人的感觉消失了”。
John Lennon at Home Studio,1967
然而制作人George Martin却说了一个当时发生在录音室里的惊险插曲。1967年的一个晚上,沉溺在LSD(迷幻药)中,意识模糊的John在爬上了录音室的没有护栏的屋顶,在游荡中险些失足落下。当天晚上Paul找到了他,带着他回到了自己家。对迷幻风潮一直有抗拒情绪的Paul在那天晚上第一次服用了LSD,“为了感受John的绝望和恐惧,为了和John在一起”。Martin说,“他们极端亲密,Paul愿意为John做任何事。人们问我他们是否敌对?谁是真正的领导?是John还是Paul?是的,人们常常这么问,当我第一次面试他们的时候,我也曾这么问自己。他们是如此独特的一对,如此的不同,却又如此的相似。都极端自负,才华横溢,然而他们极端需要彼此,疯了一般的彼此需要。他们爱着彼此,情同兄弟。他们也像兄弟一般常常会闹矛盾。John时不时会发疯,Paul有时候则显得极端专横,让George受够了他们两个,忍无可忍。但他们爱着彼此,崇拜者彼此,两人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纽带。他们从彼此身上得到灵感,John能启发Paul写词,也从Paul那里学习作曲。”
另一位在1967年给John拍过家庭照片的摄影师留下过一张照片和一段点评,John家中的录音室里,独独只挂了一张照片,一张John和Paul两人在1965年的合影。


1967年的夏天,被称为“爱之夏(The Summer of Love)”,嬉皮运动达到了高潮,旧金山成了年轻人的圣堂。这个夏天,《Sgt Pepper'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》在英美两地几乎同时发行了。这张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专辑让Beatles已经达到顶点的声望再上到一个新的高度。流行乐自此跨进了艺术的门槛,Paul在美国的电视访谈中平静地宣布:“流行音乐,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古典音乐。”
他们由顶级偶像,成为了流行音乐的神。


1967年《All You Need Is Love》卫星直播现场



【"Mother Superior Jumps the Gun"】
——John Lennon,1968


1968年,除了迷幻药,还有了印度哲学,和冥想。经理人去世的Beatles成立了自己的公司,苹果。

“再后来,出现了这位叫做Yoko的小姐。Yoko Ono。有天她来我家拜访。她说她想收集一些有名的作曲家的手稿,作为生日礼物送给John Cage,所以她也想从我和你这里要一份。于是我说:“嗯,我没问题,不过你得去问问John。”
“于是,她去了…… ”
1994年,Paul对摇滚名人堂的听众观众和Yoko本人,读了他写给John,充满回忆的信:“再后来我购置了两套我们以前常使的Brennell录音设备,而你花了一整夜用它们去录那张《Two Virgins》。但是你们自己设计了封面——那里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有我的份。”

这一年John Lennon和Yoko相恋了。他们两年前相遇在的一次艺术展上,而Paul,正是画廊的主要捐助者之一。这对摇滚圈里最著名的情侣的初次相逢并不如John后来渲染的那么浪漫,有太多人都记得,John对一直跟踪着自己的这个日本艺术家有多么的无奈和不耐烦。
Yoko守在公司和John的家门口,不停地给John寄信件和她的创作。最终,她的聪明敏锐和艺术天分得到了John的赏识。John说,Yoko的智慧能和男人媲美,他第一次知道了,原来女人也可以交谈,也可以做朋友。

John写下了《Happiness Is A Warm Gun》,他用“她是个什么都能觉察到的女孩”来描述了自己的新恋人,歌中对Yoko的另一个指代,是“Mother Superior”。
是的,John Lennon的个性中最出名的就是强烈的不安全感,激烈的妒忌心,以及非常严重的恋母情节。与从始至终,他对Yoko的爱称都是“妈妈”。
他在5岁时被父亲抛弃,14岁又失去了养育自己的姨夫,他两次失去了自己的母亲,“一次是当我五岁时搬去和姨妈住的时候,第二次是她真的去世的时候。”
他爱着母亲,却不能原谅她对自己的抛弃。他看着她来了又走,直到某天她就在看望了John回去的路上被醉酒的司机撞倒,再也无法回来。
“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个场面。我总告诉我自己,‘如果我跟她多讲几句话,几个字也好,就可以救她一命了。’”

早年丧母的经历,曾经是John和Paul之间一根重要的感情纽带,在遇见John Lennon的八个月前,Paul因为乳腺癌而失去了母亲。14岁的Paul与弟弟在床上痛哭,不停的祈祷,但母亲却没有回来。从此,他抛弃了宗教,找到了吉他。“John和我有同样的、必去去面对的感情创痛,还是少年的时候,我们必须很快的面对它。用一种病态的幽默来掩盖自己的痛苦。我们不会让别人觉出什么,但我们会看进对方的眼睛,知道,他能明白。”(Paul)
他没有想到,在John 28岁时,再次拥有了一位比他年长7岁日本妈妈。

为了和Yoko在一起,John与前妻Cynthia开始了离婚诉讼。John曾想先告Cynthia出轨,来争取更多的财产和儿子Julian的抚养权,但几个月后Yoko怀孕又流产的消息就上了全世界的头条,Cynthia反诉他和Yoko通奸,把握要大得多。
“那时,John不仅自己和我断绝了关系,也把我和整个Beatles家族隔离开来。除了母亲和姐姐,我几乎看不到任何人”,Cynthia回忆,“我没有收到其他任何人的音信,包括其他两个Beatle和他们的妻子,所有Beatles的朋友及追随者们。Paul是唯一来看过我的人。很显然,John希望每个人都跟他一样和我断绝关系,但Paul有自己的主见,他不害怕John,是Beatles家族中唯一一个有勇气不服从John的人。”

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Paul McCartney带着红玫瑰,驾车来看望Cynthia和Julian,他对Cynthia求婚了,苦笑着说,“不如我们结婚吧,Cyn,结婚又能怎样?”
Paul告诉Cynthia,John把Yoko带进了录音室时,在录音时间也让Yoko待在他们中间。曾经不把John的婚外情放在心上,还收留John和Yoko在自己家住的Paul,从没有想到过John会让这位第三者会进入到从来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音乐领域。曾对媒体宣称“我不可能和Paul以外的人一起写歌”的John,已经开始和Yoko两人摆弄音乐设备了。

最终,Paul驾车走了,几个月后他和一位美国摄影师Linda开始了新生活。
临走时他告诉Cynthia他还有一件礼物,来的路上他为她和John的5岁的儿子Julian写了一首歌。这首歌在修改后与当年8月发行,它是疗伤圣曲《Hey Jude》。
然而,Paul在郁抑中写歌疗伤的过程才刚刚开始。



【"I Want A Divorce!"——"Let it be"】
——John Lennon,Paul McCartney,1969

1969年,Paul接连写下《Two of Us》《Get Back》《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》和《Let It Be》,从“我们两的回忆,比蜿蜒向前的道路还要长”,到“回到属于你自己的地方”,到“别让我一直等待,领我去你的门口”,再到“Let it be”,他呼唤着John,宽慰着自己。

然而Paul的努力越多,事情却背离他的意愿越远。
John不满Paul要控制每一件事,Paul则深信John是昏了头在做错事,不该不信任他。
他们在每一件上争吵,歌曲应该怎样录,电影应该怎么拍,谁的创作占多少,公司的人事如何安,谁收购了多少股份,如何处理卖出的版权……

John曾在争执中脱掉眼镜,看着朋友说"It's Only ME, Paul, It's ONLY ME”,但这于事无补。
这是一场关于创作,金钱,地位,和掌控权的闹剧,所有人对所有人口出恶言,所有人都对所有人厌烦不堪,对气氛忍无可忍。





这一年的3月2日,John与Yoko在一个爵士音乐节上公开演出,这是第一次有Beatle的脱离乐队,单独表演。
10天后,Paul与Linda在伦敦注册结婚。
再过了8天,John与Yoko在直布罗陀登记结婚,次日飞往阿姆斯特丹,录制了《Give Peace A Chance》,开始了著名的床上运动。

9月,Beatles一起录制的最后一张专辑《Abbey Road》发行了,被称为是流行乐的史诗。而同一时间,John与Yoko已在多伦多和平音乐节上另立山头,以“The Plastic Ono Band”的名义进行了演出。

1970年,一切都正式走到了尽头。
4月,Paul单方面向媒体公开宣布他脱离The Beatles时,随后他向法庭提出诉讼,要求解散Beatles。
Paul自认为他是为了保全之前被卖掉的歌曲版权,然而John,则抡起石头砸向了他家的玻璃。

关于Beatles的解散,John的说辞充满矛盾,他说他希望Paul能够归队,“他有一天会会回来的,我给他五年时间。我放下话了,五年,他会觉醒”;他又说他之所以在68年写下他与Paul“亲密得不能再亲密”歌词,是因为他内疚自己已经决定要和Yoko一起,要离开Paul;他对记者说,他早受不了Paul的控制欲,在公司会议上对Paul怒吼:“你是个蠢蛋,我要和你离婚!”;他又对记者说,他曾试图把Paul骗回录音室来但没有成功,Paul是因为他说离婚才想到去上诉,实在太傻了。他想要和乐队在一起,他早就想单飞;他早就想甩了Paul,他恼恨Linda让Paul离开;他早就想和Yoko向前看了,他讨厌Paul拆散了乐队……

1971年,John愤恨,气恼,言辞激烈,喋喋不休,他带着Yoko穿梭在大西洋两岸,对着媒体抨击着Paul的一切,否定着Beatles的一切,否定着他前半生的一切。
在昔日的同伴身上,“爱与和平”不见踪影,战场由杂志、电视升级到了歌词歌曲。
单飞后的第一张专辑里《Plastic Ono Band》里,John唱“我看穿了我曾身处的那些垃圾,我曾经的信仰是基督和Paul”,他说他不再相信Beatles,“我只相信我自己,Yoko和我自己”。
Paul随后出版的专辑《Ram》中,几乎大半歌曲都被John视为是对他全面挑衅,但Paul本人承认和John的只有一首《Too Many People》:“这是你的第一个错,你交到了你的大好运,却把它摔成两半”,“我的爱已经觉醒了在等我。现在你没辙了,她正在等着我。”
于是勃然大怒的John写下了歌曲战中最出名、最不隐晦的《How do You Sleep》作为回应,在专辑A面的《Imagine》中唱完“想象着所有的人像兄弟一样生活”,他在B面紧接上的是简单而直接明了的人身攻击:“你弄出的声响在我耳朵里就是噪音,很快大家都能知道你的斤两。”

Paul公开回应《How do You Sleep》的《Dear Friend》貌似相当洒脱:“亲爱的朋友,我真的触到你的底线了? 这对你真的这么重要?你是害怕了,还是说这都是事实?”
然而同时期创作,他另一首一直没有正式发表的作品《Best Friend》里,歌词却这样写:“告诉我为什么,为什么,为什么你要让我如此悲伤?你可知道,你是一个男人这辈子最要好的朋友!”



【“……歌的作者,是和我分开了的老未婚夫,他的名字是Paul”】
——John Lennon,1974

1972年,全世界都知道了Yoko Ono用爱拯救了John Lennon,用智慧激发了John Lennon,带John Lennon离开了英国腐朽的坏影响,投入了美国自由的新怀抱。
而John却和Yoko分居了。

1974年,Paul带着妻子Linda造访了John在加州的录音室。在那里的还有另一位Beatle,鼓手Ringo。
John的心思活动了,他问朋友Art Garfunkel,“你和你的Paul(Paul Simon)已经分开了,我和我的Paul是不是应该再在一起?”
John的女友May Pang则说,她看到Lennon/McCartney两人默契依旧,合作如此自然是多么激动。John告诉她,“我们可以先试着合作一首歌,如果成了,就再来一首。”
然而May不知道,那时的Paul,却认为沉浸在酒精和毒品里的John状态实在太糟,正劝说他回到Yoko身边。

那一年,John Lennon做了有生以来的最后一次公演。在Elton John的麦迪逊广场的演唱会上,他作为嘉宾,唱了Beatles第一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《I Saw Her Standing There》,“……歌的作者,是和我分开了的老未婚夫,他的名字是Paul”。
当John表演结束回到后台,分居18个月的Yoko,已经在那里等他。

John把两人分开的这段时间,叫做“迷失的周末”。他们两人决定再试着生个孩子,他们要戒毒戒酒,戒掉不好的生活习惯,戒掉坏朋友的影响。坏朋友的清单很长,从Mick Jagger,Elton John,到David Bowie,许多“迷失的周末”里和John来往密切的音乐人,从此甚少再见过他。
Paul McCartney并没有进入禁止来往的名单,但两人的合作计划却已经流产。Yoko告诉John,Beatles复合没有必要,他不需要别人,只要自己就够了。

1975年,John与Yoko的儿子Sean诞生了,他的生日和John一样,都在10月9日。
John欣喜若狂。他对媒体说,Sean才是他的第一个孩子,Sean是计划好的孩子,而他和前妻的儿子Julian,只不过和大多数的英国人一样,是一次醉酒后的事故罢了。
John决定专心做一个好父亲,他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。
“那个时期,Paul总是带着把吉他就这么出现在我门口了。我一直让他进来,但最终我对他说,‘你来之前先打个电话吧,现在可不是1956年了,你跑到门口来意义已经不一样了。你知道的,要来就先打个电话来吧。’他对此很沮丧,但我没什么恶意。我的意思只是说,我整天都要要照顾婴儿,而一个男人就这么跑到门口来太不方便了……”

然而John的心态逐渐平和了,当媒体问起他之前说的“和Paul一起写歌只不过是把名字放在一起”,John大笑着承认自己在说谎,“那只不过是我觉得愤慨,所以觉得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分开的,实际上,大多数的歌曲都是我们两‘眼珠对眼珠’给写出来的。”
当有人提起他之前说的“我唯一亲密的合作伙伴是我的妻子”,John说,“我想那时对Paul太刻薄了,我只要过两个人做我的伙伴,一个是Paul McCartney,一个是Yoko Ono,他们都是一流的艺术家。”
John还对媒体提起,一天深夜,他和Paul一起在沙发上看电视,节目里却正好在悬赏,看有谁能让Beatles再重新一起出现在电视上,“那天晚上吧,他和Linda进来,他和我就坐在那儿看节目,我们差点就一起下楼去演播厅了,‘哈哈,如果我们就这样下去可就有趣了’,但我们最终还是没有。”。

一直到1980年,沉寂6年的John完成了新专辑《Double Fantasy》的创作,他打电话给Paul,“家庭妇男要出来工作了”。
然而新专辑发行后的第23天,那著名的枪声响了,那天,时代周刊在封面上写,“音乐死了”。John的生命,永远停在了四十岁。



【“我想如果你死了,就会变得更伟大。”】
——Sean Lennon,1980

亲眼目睹着丈夫死亡的Yoko悲痛欲绝,她通知了他们在纽约的诸多“好友”,而John在英国的亲人和旧相识,却是从电视和记者那里得到的消息。
17岁Julian Lennon第一时间飞去了纽约,但没有人注意得到他。他的弟弟则登上了各大头条,5岁的Sean说:“现在的父亲也是神的一部分了。我想如果你死了,就会变得更伟大”。
Beatles帝国的其他成员中,只有鼓手Ringo去探望了Yoko。Paul把自己关在录音室里,给Yoko打了电话,Yoko接起来说:“他是真的很喜欢你”。

随后的三十年,John不再是John,他成了Martin Luther Lennon。
他成了爱与和平的符号,被人铭记的不再是幽默诙谐,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优美的,诗一般的歌词,而是“工人阶级英雄”,是政治宣言。

这三十年里,生和死的距离,似乎将Lennon/McCartney两人的立场和地位也对立了起来。围绕着他们,有数不尽的赞美与崇拜,也有打不到头的官司与口水战。除了纪念John的《Here Today》,Paul还写了一首歌来描述两人隔着生死的纷争,叫做《Tug of War》。
而Yoko再不会结婚了,她成为了永远的Lennon遗孀。他们的婚姻,是全世界最出名、最成功的一次行为艺术。

2008年6月,Paul在了利物浦的舞台上,为两个人的家乡,唱着两个人的歌。
他曾经漂亮的高音嘶哑了,体力也不再健旺。 在台下的Yoko带着礼帽与墨镜,看着他老态尽显,在台下翘着脚,微笑着,倾听着。
Paul对着镜头吻了Yoko的脸颊,他说,他已和她对立了四十年。四十年,这真的太长了,已经比John的生命还要长。



【"Here Today"】

2010年10月9日,John Lennon如果活着,就已70周岁。
2010年12月8日,John Lennon已经去世,整整30周年。
2010年,英国杂志《Q》的John Lennon纪念特刊上,记者希望Paul用一句话概况John,他回答:
“他是一个狂野、迷糊的天才,是我有幸能一起工作、一起散步、一起交谈,偶尔的,能一起安睡的人。”












ps: 還不過癮嗎 ?紀念約翰藍儂七十歲冥誕的電影-- 搖滾天空:約翰藍儂少年時代(Nowhere Boy) , 這部片入圍英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, 台北只剩下國賓長春在演, 喜歡beatles 的朋友要加緊腳步了....

搖滾天空 官網:http://www.nowhereboy.co.uk/

 

 

一直很喜歡beatles 這首歌,它讓我一直沉溺在青春期...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scarlin 林苹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